如果说公益志愿是一盏明灯,那么志愿者就好像是起到关键的那支灯泡,灯光亮一些,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。志愿者把那一份份爱心与热情,从一个人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,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,温暖着整个社会和人心。在我看来所有的志愿者都是那么的善良和热情。他们是天使,一直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。这次我们有幸采访了来自历文学院的优秀青年志愿者卢静。卢静就像是那盏明灯,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光亮。在与她的交谈中我感受到她透出的温和与热情,时不时地开两句玩笑,让我更加感觉到志愿者的随意与亲切。
爱的选择 心的向往
刚刚入学的新生,对于所有的事物都不是那么了解,尤其是面对众多社团和学生组织,更是茫然无措,不知如何取舍。大一的卢静选择了学院的外联部和青年志愿者协会两个组织,但是出于精力的缘故,她放弃了外联部选择了青协。同样是最初选择的两个组织为何最终会放弃外联呢?卢静给我的回答就是“心的向往”。在社会中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去帮助,需要我们去帮助,而卢静的选择也正是如此,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。
在我的身边时常会看到很多做志愿的人总会半途而废,不能坚持到最后,甚至抱着一种不情愿的心理应付了事。当我和卢静谈起这个问题时,她告诉我:“志愿本身就是一个自愿的活动,我们不能强求任何人。每个志愿者都要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帮助他人,强求的志愿其本身的意义也就变了味道”。志愿对志愿者来说是一项活动更是一份社会责任,我们做志愿要有一颗责任心更要有一颗永不止步的恒心,要做就要做到最好,不留遗憾,做到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。
很多人曾对卢静讲到:“大学生做志愿本身就是一种多余”。现在的社会中有太多的服务体系在运作,有很好的硬件设施来照顾和帮助需要的人,而学生的志愿又能起到多大的帮助呢,创造不了也解决不了这其中的问题。”但这在卢静看来都是对志愿意义错误的理解。做志愿讲的就是帮助,无论你能帮到多少,哪怕是绵薄之力;做志愿讲的还是开心,无论结果怎样,哪怕最终的效果与目标甚远。自己心中满足了,快乐了,给他人带去帮助了,也就可以了。在交流中,卢静还给我讲到一种社会现象,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志愿总是感到特别的累,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志愿劳动。其实不然,卢静给我分析,一切发自内心的志愿活动,对志愿者所带来的都只是无限的快乐,在快乐之中工作只会让人更有劲头而没有疲劳感。而那些认为只有出了汗,吃了苦才叫志愿的观点就是大错特错,志愿活动是一种帮助他人的活动,尽自己的可能去做,没有衡量与否的标准。
世间百态 忆往情深
对于每一名志愿者来说,在所有的志愿活动中总会留下属于自己的或宝贵或烦恼的记忆。社会之大,行走在各个阶层,接触到不同的群众,收获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。提到过去的回忆,卢静就像打开了话匣子,不断地叙说着志愿中的各种心情和体会。卢静对我讲到每次去济南市布谷鸟特需儿童之家做志愿,都会有种不舍的感觉。那里的孩子都是自闭症儿童,他们怕见生人,怕与人交流,而卢静他们的志愿活动就是带给那些孩子陪伴与呵护。“每次我们去了,那些孩子都特别的高兴。和他们一起玩的过程中,我能感觉到孩子们是真心喜欢我们,虽然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,但是当他们紧紧抓着我们的手的时候,当我们要离别孩子们不停的哭的时候,我们感觉到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,即使有再好的配套设施也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,我清楚的认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使命,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,我爱这些孩子。”这是卢静发自内心的语言。同样在敬老院的志愿服务中,那里的老人们也给卢静留下了深刻的回忆。即使每次去了能做的只是帮着打扫一下卫生,陪老人们聊聊天,打法打发时间,但是老人们是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。有年轻人和他们交流总会比一帮老人在一起快乐。卢静这样说着我也想起了自己家里的老人,的确许多老年人目前所面对不愉快的事情不是衣食住行,子孙满堂的问题,他们缺少的就是家人的陪伴。许多老人自愿住进养老院,为的也就是能有一帮子人天天聊天消磨时光罢了。“每次我们去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时,爷爷奶奶们都非常的开心,有一个奶奶曾握着我的手,替我们祈祷,好孩子一定有好的回报”。这就是老人对他们的感谢,老人们缺少陪伴,喜欢看到年轻人那股活力和青春,做志愿最大的收获就是彼此之间都得到了内心的快乐与温暖,这是卢静自己永远不会忘记的感觉。
在生活中困难和误解时常发生,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给你带来快乐,烦恼也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次采访卢静也和我分享了一次让人气愤的志愿经历。在很多人看来志愿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再累也是自己心甘情愿,做完志愿也总会有人致以答谢。而在一次去济南市图书馆的志愿活动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。图书馆的老师给志愿者分配了繁多的工作,志愿者辛苦一天依然没有全部完成,志愿者辛苦一天,而老师却并不满意,原因就是没有完成预定的工作。卢静表示,志愿就是一项服务,而那里的老师把志愿者看作了免费的劳动力,完不成工作还对志愿者生气这本身就是不能理解的。生活中面对大家也是一样,别人帮助了你,不管做了多少,都不是他人应该为你做的。不感谢不要紧,别人想得到的并不是你的感谢,只是自己那份爱心的驱动。如果你还因为别人帮你却不能让你满意而生气,试问以后还有谁会帮助你,试问这个社会又怎会有更多的人来奉献自己的爱心呢,那我们得到的就只会是一颗颗冰冷的心。
说到志愿服务的对象,馆驿街小学也是卢静所在的历文学院一直以来志愿活动的固定场所。早在去年,卢静不断的与社会中各个组织和机构联系,为的是能给历文青协找到一个可以长期做志愿服务的单位。原本的她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小姑娘,但在与社会不同人进行交流和相处的过程中,卢静成长了,变得大胆变得开朗,她与市中区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建立了联系,随后与小学的校长进行协商,在卢静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拿下了这所小学的志愿活动开展权。2015年卢静一行同学又成立了历文学院第一个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,他们在组织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,组织着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活动。每一次的活动,卢静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,因要办好一次活动而工作到深夜的情况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。这两年虽然很累但是卢静收获到了性格的历练,看到了自己努力的结果,无论是活动单位的联系还是志愿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,在卢静看来都是过去美好的回忆,都是志愿所带给自己的成长。
弘扬美德 理智判断
作为志愿者,天天面对着社会不同的群体,会有不同的体会。在一次次志愿活动中也体验到了不同的感受,这些都是在学校之中所学习不到的。卢静鼓励着所有大学生一起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之中来,去见识最真实的社会,接触更多的群体,不要局限于校园内。前提依旧还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参与。参与过程中只有自己开心的做事才能做到最好,才能收获最真实的快乐。卢静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怀有一颗奉献和关爱他人的心,这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,是不能被历史所淘汰的精神精髓。如果社会之中充满关爱,自然也就充满了温暖。做志愿活动我们不求能做的多好,做了多少,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心满意足,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陪伴共同完成每一次活动。
“做志愿做公益一定要学会理性判断”,这是卢静在采访中最想告诉大家的。很多人做志愿都是出于某种利益的索取,都是有目的的做着无所谓意义的活动。忙于形式主义的表面劳动,不是实质性的志愿,不能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。她呼吁所有同学,要做志愿就要切切实实去做,不能抱以利益回报的思想做事。对于盈利的志愿组织和大量的募捐活动,卢静并不提倡同学们参与。我们没有监督渠道,不知道最终的募捐和爱心能有多少会用到志愿当中去,要想真正的奉献爱心不妨就加入学校和社团的志愿组织,在这里可以收获到不同的体验。
理性的志愿需要大家有自己的思考能力,不是所有的乞丐都需要帮助,不是所有的乞求都是应该的。有行动能力,明明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却在行讨的人是不值得我们同情的。那些自甘堕落,博取同情和虚假诈骗的人,我们要用洞察真实的眼光去分辨,欺骗爱心的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。
在志愿的道路上,卢静不断的坚持,我问她的动力何在,她只是回答我“因为我对志愿的热衷”。她在志愿活动中不断的锻炼自我,提升自我。她表示今后不管自己会不会留在组织中,都会一如既往的跟随志愿者的步伐,把志愿坚持下去,使之成为自己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在志愿者的头脑中,他们从来不会思考得到怎样的回报,他们只会坚持到底,默默的做着常人看似无聊却对自己和弱势群体十分重要的活动。我们说志愿者的身上时刻都有阳光般的温暖,这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的温度。不管社会怎么变,不管人心怎么变,志愿者一直在走,从未停止。就像老旧黑暗街道拐角那幽暗的灯光一样,虽然不比华丽但却温暖着走在路上的行人,指引着最崇高奉献的方向。
(编辑:李晓欣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