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7 月 7 日至 14 日,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 “新时代青年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社情调查” 暑期社会实践团,一行 8 人奔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,开展为期 8 天的实地调研。团队以 “解码 Z 世代话语,构建青年叙事” 为核心,通过问卷普查、深度访谈、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式,探索数字化时代青年话语与主流价值传播的融合路径,用青春脚步丈量县域青年的思想动态,让实践成果既 “接天线” 又 “接地气”。
问卷普查:铺开青年话语的 “县域图谱”
“您好,我们是济南大学的学生,想了解一下您平时常用的网络热词和关注的社会话题……”清晨,在社区广场上,团队成员手持电子问卷,向过往青年发放调研表。为覆盖不同群体,队员们兵分三路:一路深入城区商圈,聚焦返乡大学生和职场青年;一路走进周边村镇,关注留守青年和农业创业者;一路蹲点莒国古城等青年聚集场所,捕捉不同群体的话语特征。

“00 后更爱用‘泰酷辣’‘绝绝子’,而 95 后对‘乡村振兴’‘科技创新’的讨论更深入,地域文化差异真的会影响表达偏好。” 队员在整理问卷时发现,莒县青年对 “栓 Q” 的乡土化转译 ——“可把我‘栓’住了”,既保留了网络热词的内核,又融入了方言韵味。截至 7 月 10 日,团队完成 200 份有效问卷,初步建立起 “媒介使用 - 地域文化 - 话语偏好” 关联模型,为后续分析打下基础。
深度访谈:倾听青年叙事的 “本土声音”
“我用抖音记录果园日常,给苹果起有趣的昵称,用短视频去带动果园销量。” 在莒县浮来山镇,返乡创业青年和驻村书记等向队员讲述自己的 “话语创新”:把农业技术术语转化为 “给果树‘理发’”、“给土壤‘加餐’”,让专业内容更易被年轻网友接受。

这是团队开展的第 12 场深度访谈。从县城融媒体中心的年轻编辑,到在莒国古城中开店的 95 后老板;从留守乡村的 “新农人”,到暑期返乡的大学生,20 个典型样本覆盖了不同职业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。

访谈间隙,团队还走访了莒县团县委、融媒体中心,与工作人员探讨 “青年话语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”。


数据碰撞:让青年话语 “浮出水面”
夜幕降临,莒县青旅的灯光下,团队召开每日 “数据碰头会”。“今天整理问卷时发现,‘电子榨菜’在县城青年中的使用率比城市低 12%,但‘下饭剧’、‘背景音’等本土化表达更普遍。” 队员进行着结果统计,屏幕上的热词云图里,“家乡变化”“就业机会”“传统文化” 等词格外醒目。结合线上大数据挖掘成果,队员们展开热烈讨论:从 B 站弹幕看,莒县青年对主旋律内容的 “二次创作” 更倾向于 “方言配音”,在“莒普”中体会快乐;从抖音评论分析,他们对 “乡村振兴” 的关注多聚焦 “家门口的工作” 而非宏大叙事。
实践淬炼:在双向奔赴中生长
“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了,青年话语不是‘空中楼阁’,而是扎根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。” 队员对这句话有了很深的认同感。从最初设计问卷时的 “想当然”,到实地调研时发现 “县域青年更关注实在的民生话题”;从对着数据模型犯难,到在访谈中找到 “方言网络化” 的突破口,队员们在 “理论 - 实践 - 反思” 的循环中快速成长。
结语:让青年话语成为连接时代的 “桥梁”
返程途中,队员们的行李箱里装满了调研笔记、访谈录音和沉甸甸的思考。这场扎根莒县的实践,不仅是一次对青年话语的 “田野调查”,更是一堂生动的 “社会大课”—— 它让队员们懂得,青年叙事的构建,既要懂 “Z 世代” 的网络梗,更要懂县域青年的真实生活;既要对接 “构建中国叙事体系” 的国家战略,也要回应基层青年的成长困惑。
接下来,团队将进入成果总结阶段,计划撰写《新时代青年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调研报告》,制作包含 100 + 案例的《青年话语转化工具包》。
此次莒县之行,既是一次解码青年话语的探索,更是一场青年学子与县域社会的 “双向奔赴”—— 在这里,青春的思考扎根大地,调研的成果照见未来。
文字:孙元伟 校审:张耘恺 复审:赵军 终审:信苏珊